黃訓春
2022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柴桑區鄉村振興局大力弘揚“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實現“產業興,實力強,環境美,治理優,文明新,幸福長”,打造“贛北眉目地,興旺大柴?!?,奮力譜寫新時代柴桑鄉村振興新篇章。
以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這里生態環境好,空氣都是甜的?!奔易〔裆^新合鎮利民村余家畈的呂照棉,坐在家門口,在晚風的吹拂下聽蟲鳴鳥叫,悠然自得。利民村余家畈是一個普通的自然村莊,曾經污水橫流、垃圾遍地,如今青山環繞,碧水東流。這是該區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走進柴桑區廣袤農村,處處可見古樹、屋舍、良田、美池、亭臺,展現出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般的舒適安逸、怡然自得的生活。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柴桑區大力實施“334”農業現代產業工程,挖掘紅色、綠色、古色、金色四色資源,按照“一村一品、一鎮多特”的思路,大力發展中草藥、茶油、果蔬等優勢特色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確?!耙秽l一園”實現全覆蓋。打造“文化旅游+紅色”環廬山旅游帶、“休閑農莊+度假”環高鐵休閑帶和“水上游樂+體驗”環島湖生態旅游帶三個特色產業帶;推進岷山紅色文化旅游區、毛橋鄉村產業振興示范區和港口觀鳥休閑旅游示范帶三個重點區發展;建設蔬菜基地、瓜果供應基地、中草藥生產基地和江新洲休閑基地四個萬畝基地,努力打造“古韻柴桑、生態柴?!逼放?,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效同鄉村振興的產業銜接,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以人才振興推進鄉村振興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柴桑區鄉村振興局加強引進人才,吸引有號召力的帶頭人、致富能人返鄉創業,將其培養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堅持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村黨組織負責人。
開展鄉村振興全面培訓,分級對區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開展輪訓。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技能培訓。培育農業農村發展高層次人才,聘請江西農業科學院、中央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海南熱帶作物學院專家指導全區農業發展。建設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人員培訓基地和孵化實訓基地,培育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大力支持和保護回鄉創業的各類人才,投身家鄉建設。用良好環境、事業和感情拴住人心、留住人才,為鄉村振興增添原動力。
用紅色資源賦能鄉村振興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近年來,柴桑區全面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擦亮紅色印記,堅持“黨建引領,紅色傳承,綠色發展,興村富民”思路,集中發展特色產業、紅色研學游、鄉村休閑游,使紅色資源與鄉村振興工作有效銜接。僅今年5∽6月份,到中共贛北工委與紅軍游擊大隊舊址接受革命洗禮的干部群眾達6萬人次。
以紅色文化為內核,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和現代農業,不斷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當地產業升級、農民增收致富。結合當地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讓村莊實現了從“臟亂差”到“高顏值”的美麗嬗變,創造出別有一番風味的小康鄉村。
改善人居環境助推鄉村振興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近年來,柴桑區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從新農村建設、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村莊管護等方面著手,打造了一批“美麗宜居風景示范帶,美麗示范鄉鎮,美麗示范村莊,美麗示范農戶庭院”。
在新農村建設中,柴桑區摒棄處處水泥化的概念,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發掘古村落、古建筑等鄉村物質文化,搜集整理民俗風情、典故傳說,傳承保護民間老手藝、老技藝,建設村史館,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
鞏固提升“廁所革命”成果,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鞏固垃圾第三方市場化服務外包成果,擴大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范圍,逐步擴大禮淶模式(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覆蓋面。
從轉變村民思想入手,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最美庭院、綠色家庭等評比活動,邀請村民進行監督,確保評選公平、公正,在村民中形成共建美麗家園的良好氛圍。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近年來,柴桑區大力實施“村支書素質提升三年計劃”,創新群眾推、鄉鎮選、上級派、公開考、交流任的“五位一體”村黨組織書記選用模式,打造一批素質高、能力強、講奉獻、敢擔當的新時代村黨組織書記隊伍。
推進農村基層黨建“三化”建設,大力推進村務公開,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鄉村法治宣傳教育,實施推進移風易俗、建設鄉風文明行動,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開展“紅黑榜”“文明村鎮”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創新開展鄉村振興全民“五星”創評工作,深化綠色殯葬改革。
進一步整合資金資源,盤活農村集體資產,提高農村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通過土地流轉,讓群眾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推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的原則,大力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2021年全區92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全部超10萬元,其中,超50萬元的村12個,超100萬元的村4個。